观点 | 兄台,你确定自己真的懂中台?

 

核心观点

  • 业务中台的成功离不开组织中台的建设,即以HRBP和财务BP为核心的团队。
  • 大量的企业都有HRBP和财务BP两类角色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组织中台。
  • COE推动BP是金字塔组织,但在平台型组织里,应该是BP拉动COE。
  • BP成长不起来,既有老板决心的问题,也有BP自己的问题,这更是对企业内力的考验。

 

正文字数 | 3052字

预计时间 | 5分钟

 

众所周知,阿里的业务中台建得好,但其实他们的组织中台——HRBP也没落下,马云为其取名“政委”,赋予了他们和业务一把手相当的地位。华为的HRBP和财务BP同样强大,不仅执行业务模块的专业工作,还更多地基于专业视角参与业务决策。海尔更是派出了财务、人力、战略等角色的BP组成团队,深度参与到业务中。
 
事实上,组织中台这个环节太重要了,只要开始启动平台型组织转型的企业,都会无一例外地走入组织中台建设。
 
说直白一点,平台型组织要求放权前台,这必然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失控,只有建设组织中台才能够缓解老板们对于失控的焦虑感。
 

理想的组织中台

 
大量的企业都会有HRBP和财务BP两类角色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组织中台。
 
传统的BP更多是偏执行的角色,负责将后台专家中心(Center of Expert,COE)制定的政策落地下去,大多被当做了政策警察或特务。
 
但在平台型组织里,BP应该进入前台项目里,充当类似CHO或CFO的角色。这就要求组织中台具备更高的视野,也要有更大的影响。他们要负责投资评估和投后管理,这绝对是高难度的动作。
 
通过在若干企业的实践,我们总结了组织中台的运作模式(如表)。在投资前后的两个阶段,BP团队本质上都是在负责三类工作,即激励、风控和赋能。
 

其中,激励是正向,就像踩油门;而风控是负向的,好比踩刹车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将两者都看做是广义上的“激励”。

 

 
整体来看,组织中台做的事情依然是赋能和激励。BP团队就是用户和前台团队之间的连接者。他们代表企业家(或公司的股东),一次次地把前台团队从不切实际的梦想中拉回现实,让他们直面用户需求,合理地分配资源,沿着最佳的路径前进,一路升级打怪,直至抵达最终的目标(如上市退出)。
 
组织中台拥有的是“激励的指挥棒”和“赋能的方法论”:运用前者让前台团队动起来,并看到自己前进中所缺少的能力;运用后者则是补齐这些能力,让他们走得更顺利。总结起来,就是“激励开路,赋能加持”。
 
其中,激励是来自于后台的规则框架,并基于前台的业务特征,给出的定制化方案。组织中台实际上是在后台和前台给出的约束条件下,寻找一个最优解。
 
同样,赋能也是来自于后台的知识沉淀,并基于前台的业务特征,给出的定制化经营工具组合。
 
所以,强力的组织中台自然能够让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冒出来,并获得持续的成长,为企业带来源源不绝的收益。
 
不妨想想,这和投资机构做的事情有没有区别?
 
 

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?

 
如果对于组织中台角色的设定没有问题,那么,为何现实中这一角色成长缓慢呢?
 
一是组织模式转型的不彻底,企业总是回避组织中台建设的必要性。组织中台是一把钥匙,如果你装作看不见,就打不开转型的那扇门。同时,它也是一块试金石,如果企业没有建设组织中台的决心,那么只能证明他们没有组织转型的决心。如果是这样,企业就还是金字塔组织,即使设置了BP的角色,依然会保持过去的运作方式。

 

所谓的决心,不是喊几句口号,而是体现在企业给出多大的信任和试错空间,以及跟进多大的培养力度。
 
在穆胜事务所辅导的某些企业中,老板痛陈对于BP们的不满,认为他们无法充当组织中台的角色。
 
但问题是,平台型组织本来就是最新的组织转型趋势,哪有BP天然就适合做组织中台?再换个问题,为了培养这些组织中台,老板和高管们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吗?愿意花费企业的资源吗(例如组织专项培训)?
 
光是扔下一句“他们不行”,这太容易了,解决方案呢?当老板们抛出这句话,业务部门也附和,企业里各方势力群起而攻之,本来就自信心不足的BP们,心态一定会崩塌。这是老板想看到的吗?
 
二是BP们的路径依赖和专业执着。来自后台的财务、人力等部门,习惯了原来的运作方式,很难走出舒适区,主动拥抱变化。明面上是笃信自己的专业,实际上则是回避挑战。
 
举例来说,要制定一个贴合业务实际的财务预算,财务一定需要BP深入业务,了解业务的各类需求,再在各类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。
 
但是,如果简单点来做,出一些“一刀切”的政策不是更方便吗?业务实在有特殊需求再谈嘛,总比前一种做法要轻快吧?
 
再往深了说,做一个组织中台,需要了解业务知识,需要掌握专业知识;但做一个传统BP,只需要了解专业知识。而且,BP了解的专业知识,是不用放到业务里去验证的,可以装着看不到业务,强推总部的标准。
 
传统的BP可以认为是企业没有给自己发挥的空间,但在转型平台型组织的过程中犹豫不前,就有点习得性无助的意思了。
 
三是企业缺乏沉淀,却让BP自己探索出路。有的企业想要依靠外引强人来建设组织中台。
 
比如,有的老板在参观完海尔后,对于海尔的BP团队——三自大加赞赏,提出“穆老师,帮我挖一个海尔的BP吧”。但实话说,这也是不靠谱的。海尔的BP强,很大程度不是因为BP的能力强,而是因为他们有来自平台的支撑。
 
一方面是知识的沉淀。所谓知识的沉淀,就是若干“系列的打法”。
 
简单来说,看到一些经营数据、业务数据、人力数据,BP能够知道自己如何应对。事实上,如果看到一组经营数据后,BP没有自己的思路,只能证明企业没有知识沉淀。真正顶级的企业,都有一套小白都能上手的“经营罗盘”。这不是BP个人的问题,是企业没内力的问题。
 
另一方面是IT系统的沉淀。这些企业在IT建设上早就千锤百炼,很大程度上打通了人流、财流、业务流,实现了若干信息系统的集成。没有数据系统的中台,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。
 
当下,我们辅导的转型平台型组织的企业,基本都进入了建设“财务+人力双BP协同作战模式”的阶段。因为,他们已经走到深水区,深刻理解了财务和人力BP“背对背”工作的局限性,深信双剑合璧的意义。而合璧的内容既包括职能运作的打通,也包括业务流、人流、财流三类数据在一体化IT系统上的打通。
 
尽管在建设组织中台的道路上千难万险,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几道曙光,而且现实中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案例。精彩内容将在下期为您呈现,请持续关注“穆胜事务所”。
 

要想跳出传统金字塔组织的逻辑,彻底解决部门墙、隔热层和流程桶等大企业病?

要想使企业成为平台,释放组织和个人的潜能,缔造基业长青与指数级增长?

要想实现以用户为中心,让贴近用户(听得见炮火)的人来决策?

要想让前台调动中台再调动后台,彻底改变指挥条线?

......

企业首先要重塑组织结构,使员工拥有足够的责和权。穆胜事务所《平台型组织建设(PFO™)》咨询产品可以给出您答案。产品详情可扫描二维码咨询Amy哦~~
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1-03-23 11:59